患者康复期间,要学习调适情绪,修身养性,改变不良的作息习惯。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,比如看书、听音乐、写字、画画、种花、养鱼等,以此来转移因疾病带来的不愉快和恐惧,使自己的身心调节到较佳状态。
发病机制
机体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,发生基因异常改变,包括原癌基因、抑癌基因失活、多种基因异常的累积等,终形成癌症。
原癌基因
原癌基因在环境或遗传因素作用下,改变自身结构,转变为癌基因,使正常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。
抑癌基因失活
正常情况下,抑癌基因有抑制肿瘤发生的功能。若该基因失活,对肿瘤的抑制作用下降或丧失,细胞发生恶性转化,形成肿瘤。
多种基因异常的累积
单个基因异常不能使细胞完全向恶性转化,多种原癌基因、抑癌基因失活作用累积,终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。
致病因素
主要与化学物质、物理因素、病毒及遗传等因素有关。
化学物质
烷化剂、酰化剂、亚硝胺类、芳香胺、环氧化物等具有致癌作用,导致基因异常突变。
巴豆油、、酚类等物品,会增加致癌物质的效应。
物理因素
辐射(主要为电离辐射和紫外线)是明确的致癌物质,而异物刺激、创伤、慢性炎症等会促进恶变进程。
病毒
有些肿瘤与特殊病毒感染有关,如肝炎病毒、人乳头状瘤病毒、EB病毒等,分别与肝癌、宫颈癌、淋巴瘤、鼻咽癌等关系密切。
遗传
有些癌症具有家族遗传性,如结肠家族性多发性腺瘤性息肉症、遗传性乳腺癌-卵巢癌综合征(HBOC)等。
诱发因素
抽烟、饮酒、熬夜等不良习惯,以及性别、衰老和肥胖等生理因素,也是某些癌症的风险因素。
局部症状
肿块:常为位置表浅肿瘤的首发症状,位置较深者不易发现,生长快,易转移,可在短时间内出现一处或多处较大肿块。
疼痛:肿瘤因生长、转移等破坏、侵犯局部组织或神经,出现各种不同性质、程度的疼痛感,夜间痛较为明显。